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成长的困惑,从电影中“照镜子”看看呢?|教师随笔

李薇 一出学社 2021-07-30

写在前面:

学社有一个原则是“成长型心态”,即把每一次犯错都看作成长的机会。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老师们也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在不断反思、迭代课程与活动。

教师随笔专栏将与大家分享一出老师们的反思和感悟。在这里,你会看到,我们是如何慢慢自我成长的,又是如何以身作则地将我们的理念示范给学生们看的。

A是我一直很关心的一位同学。在陪伴他的这一年里,因为他,我思考了很多从小到大试图想过,却在脑子里一直模棱两可的事情。可以说,A像是我的一面镜子,让我重新了解自己。

我们先来听听A的成长困惑吧:

成长困惑1:不需要的人怎么对待。之前A同学和一位同学发生过不愉快。一天,A同学心情不好,刚好另一同学在群里发表言论,于是他像找到了靶子,开始“攻击”。事后找A聊天,他表达:“他是我不需要的人,我为什么要在意他?我就是拿他打个笑话,给自己无聊的生活里添一点乐趣……不在乎的人,干嘛要善待呢?我就是故意恶心他。”

成长困惑2:恋爱的烦恼。一天,A同学找我聊天:“我坎坷的爱情啊,我真是单性恋,为什么我喜欢的人,得到就不想要了呢?这样的我很累……”

成长困惑3:“好心”却遭人烦。王者小组联赛,中间会有很多的训练。A同学在团队里,技术算是较为落后的。平日里很想要团队赢,训练过程中不断地提出自己意见,一心想让团队快速提升。但这份心收到其他同学的反馈是:不被接受。“为什么我成为了被排挤的那个人?”

A的这三个成长困惑,你遇到过吗?不得不说,这些问题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过。我想用一部电影,来回答A的困惑。

电影名称叫《二月二土拨鼠之日》。故事讲的是一个气象广播员,痛恨土拨鼠之日要去当地做报道的一天。闷闷不乐去了以后,从此醒来的第二天、第三天……都是在重复着2月2这一天。当你发现你醒来的每一天都是在重复的同一天里,你会是怎样的反应?你会选择怎样度过?

看见循环

第一阶段看见自己困在了这一天,每一天重复遇到相同的人,说着相同的话。惊恐、慌张、痛恨……

(这位大哥真相了……)

关键词:看见模式。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自己重复自己的模式里。一开始看见的过程,男主有沮丧、有愤怒、有不甘心、有幻想……图中这个闹钟不知道被摔碎了多少次。

很高兴,A同学已经看见了自己的一些模式,并勇敢地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

自我

第二阶段:男主发现自己当天做什么都对第二天没有影响:一切归零,第二天都是新的一天。于是改变心境选择“顺势而为”。走向“解放的道路”:醉驾火车道、泡妞、掐着时间点拎走银行的钱袋……完成之前自己一直想做不敢做的事情。惊险、刺激、焕发青春、解放天性。似乎这时的他,开始观察环境,看见这一天里的不同的人、事、物,并利用自己的”特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同样,男主泡了诸多女生后,新的目标是泡到他的女同事。他每天都在多了解她一点:喜欢吃什么,喜欢喝什么酒、之前就读什么专业,欣赏什么样的男人……每天重复着一样的情境,并根据前一天了解到的信息,去调整今天要说什么才能讨她欢心,努力制造出:我们很像,我很懂你,知音难求的景象。

直到有一天,似乎一切终于都说到了女主的心坎里,把女主带回了家,似乎终于距离“目标成功”还剩最后一步!可女主觉得进展太快,一切都像是一个骗局,识破后,痛恨地说道:我绝不会爱上你这种人,你只爱你自己。            

(女主开口都是真相……)

关键词:自我为中心。向这个环境索取,为我所用。

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男主。

一、这个阶段,看似“顺势而为”开始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可做的一切努力均是以自己为中心。

武志红在讲“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时,提到“存在价值”和“匮乏价值”。一个人看到了事物本身的价值,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肯定,这是“存在价值”。若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匮乏而产生的需要,然后用自己的需要去评判对方,而赋予对方价值,是“匮乏价值”。

举个栗子:一个男人因为寂寞而恋爱。一开始,因为恋人填补了他的孤独感,他对恋人“很有感觉”。但当寂寞消失后,这种感觉也随之消失,所谓的“审美疲劳”油然而生。他看到的是恋人对自己的“用处”,这是一种匮乏价值。他并没有看到恋人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人的原初的美,那才是存在价值。

本电影中的男主也是。他对播报土拨鼠工作的厌倦神态足以证明,他看到的是工作带给他的身份阶级地位,看到的是工作带来的”好处“,而不是工作自身存在的意义。同样,泡妹,只是在刷自己的存在感和全能感,却从未真的看见对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自身散发出的美。

同样,我们再回过头来,看A同学的烦恼:

“他是我不需要的人,我为什么要在意他?我就是拿他打个笑话,给自己无聊的生活里添一点乐趣……不在乎的人,干嘛要善待呢?“

“我坎坷的爱情啊,我真是单性恋,为什么我喜欢的人,得到就不想要了呢?这样的我很累……”

现在,你是否能回答A的烦恼了呢?

二、男主不断在强调自己,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自己拥有的特权。

克里希那穆提说:“一个追求卓越境界的人,如何体认爱呢?”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追求卓越、强调高尚、地位,都是不断地在做界分,力图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彰显自己。当做的事情是以自我为中心式地彰显自己时,又如何能感受到爱呢?

回过头来看A的成长困惑3,我自己有很深的体会。在过去,我经常会在团队工作中急不可耐地把自己发现的潜在问题一股脑抛出来。无视这个问题是否是现阶段我们可以解决的、是否是紧急的……

当朋友问我:“你提出来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你的需求是什么?”我陷入深思:大概就是想彰显自己能洞察到吧,想从这找到价值感,刷存在感。看到这里时,一切了然于胸,开始真的自己去辨别问题,学会等待,目标是去朝向:解决问题。

爱是没有界分的,你无法在缺少爱的情况下逐渐发展出爱,你只能毫无拣择地觉察自己没有在爱,然后才可能得到转化。处心积虑地营造出大师和弟子的阶级之分、救人与罪人的分别、开悟者与未开悟者之人的差距,就是在否定爱。

——克里希那穆提

观察男主对待他的工作、同事的态度和语言表达时,突然发现:当我们过多地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彰显自己时,根本想不到去关注这样的表达他人的感受是怎样的。自己也在对家人、同事提意见时无意识中充满指责。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比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例如:一位太太和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

也许,太太是希望先生马上出去买酱油。但她先生可能会以为她只是在指责他。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

——《非暴力沟通》


这里其实也充满了边界不清的问题 ,具体不展开了,之前的文章《清晰前的“混乱”》有做详细阐述。说到这里,A同学的成长困惑算是解答完了。你有get到吗?

这样“自我”的男主,后来的他咋样了?相信很多朋友开始好奇。我和大家一起“看”完这部电影——男主踏上了寻找自己之路。

失控

第三阶段:自此,男主开始郁郁寡欢。他发现,在这个固定的模式里,有他不可控的部分。不管前一天他向她说了什么,展示了什么,第二天的她全不记得了。不被人记得,感觉自己之前追求的身份、财富、阶级都没有用了,无法通过别人来确认自己是谁……于是,他开始尝试各种死法去自杀。

关键词:失控。不被记得,做努力,第二天全被忘记。男主是一个很在意别人看法的人。经历完执着地想去征服和占有之后,找不到了自己……

我们总想占有一些东西,因为缺少了这些东西,我们就什么也不是了。

“我”因恐惧自己不存在,所以总执着于名望、家具或某种价值观、美德、经验……

如果仰赖别人为我们带来安全感和幸福,各种问题都会产生。

——克里希那穆提


无我

第四阶段:周围的一切第二天都会忘记我,我也死不了,我还能做些什么?他发现:学钢琴、冰雕、演讲……这些自我提升的技能是可以日积月累不会消失的。

他开始关注到身边的人,开始真的欣赏并尊重每个人的存在。有人路边车爆胎了、小男孩从树上掉下来、中年男子吃饭被卡住了喉咙……并想办法尽己所能(学医学、学修车)去帮助他们,希望他们能够美好的度过这一天。连他每早最讨厌见到的卖保险的男孩,他不再与之对立,而是想着成全他,买了他所有的保险。

当他不再以得到女主为目的,而是默默尊敬她,爱护她,转而做好自己时。这时,女主的一天里看到的他:早上完美的播报,发言如此动人有见地有才华。

当她想请他喝一杯时,他却回答:

男主找到了自己的生活节奏,去帮助那些此刻会需要帮助的人:接住从树上掉下来的男孩、帮助爆胎的三位女士换好车胎、帮助吃饭卡住喉咙的中年男子脱困……

这一切结束后,他晚上有自己另外的职业生涯:去和乐队一起演奏,他是钢琴手。碰巧晚上女主去那里,看见了会弹钢琴闪闪发光的他。后面他们一起跳舞,小镇其他的人前来向男主道谢,感谢他今天的帮助,让他们脱困。而男主不再像往常一样骄傲得意,而是谦卑如日常小事。这深深打动了女主的心。

关键词:无我。从男主的转变,我看见他似乎在诠释着这些问题。聚焦点从自我,到他人。

  • 我该怎样为他人服务?

  • 我该以什么样的形式为他人服务?

  • 我该怎样全然地奉献自己?

  • 我该怎样扩展我的喜悦?

自此,他真的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

当你真的体认到爱的时候,自我就消失了。

说实话,对“无我”这个境界我还有很多困惑的地方,就让我自己去体验实践,再回来与你分享吧~也希望听见你的洞见。

最后,这四个阶段,问问自己:你在哪个阶段?

这部电影的“照妖镜”功能如何?我给五星好评哈哈~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